Search

▍同情疲乏

人的大腦內建同理與同情的機制,所以旁人的創傷才會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...

  • Share this:

▍同情疲乏

人的大腦內建同理與同情的機制,所以旁人的創傷才會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,這是一部分的原因。不過,如同其他的生理或心理能力,過度使用同情心會導致能力上的耗盡,彈性疲乏。

想像一下,一大早就聽女兒抱怨上學有多糟,接著上班花了兩個小時調解意見嚴重分歧的下屬,開車回家的路上又要聽朋友講她最近離婚離得很難看……一整天下來,會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再同理另一半—但他也只不過想發洩一下生活上的不如意—不是說你不再關心他們了,只是就像是上健身房鍛鍊之後,腿部肌肉會變得又累又抖,大腦的同情神經迴路在重度使用過後也同樣需要休息。

同情疲乏(compassion fatique,亦譯「憐憫耗竭」)的症狀不只是同理失靈,還可能伴隨漠不關心、注意渙散、完美主義、死板固執、負面思考、暴躁易怒、自尊低落等,還可能會讓你工作起來不那麼得心應手,這點在需要發揮同理心的職務上會特別有感。書中提到許多好發創傷的工作,都比較容易會出現同情疲乏,畢竟治療師、照顧者、警察等在專業上都需要具備同情心,使用過度的風險也比較高。

■ 同情充實(compassion satisfaction)

用意義穩固工作的基礎,來抵銷同情疲乏。

進入同情充實的狀態之後,你會聚焦在自己做對的地方,重新灌注同情能量,慶賀自己對他人生活與整體社群的貢獻。同情充實著重力量和成長,包括你自己和曾幫助的對象都是,而不是強調工作痛苦的那一面。與同事分享成功故事、閱讀患者寄來的感謝紙條或電子郵件,或是拜訪曾陪伴其度過難過,並且現在過得很好的親戚,這些都是在透過同情充實來善待自己,也是在幫自己打個同情疲乏的預防針。

.

以上文字摘自
《#療癒次級創傷》
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
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: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,anxiety,and compassion fatigue
.
作者:楚蒂‧吉伯特—艾略特 博士(Trudy Gilbert-Eliot PhD)
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
各位朋友好:

這是今天(9/19)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,抽書三本,歡迎參與。

同情疲乏的處境,我們可以想像成情緒過勞。陪伴一個受傷的人,其實是一種情緒勞動,而這種勞動如果之後沒有適當的休息,一樣會疲乏。

所以除了吃好睡好,去外面走走、適當運動,這篇摘文所說的「同情充實」也是好辦法。我們平常就可以多回想自己的成功經驗,跟重要的人連結,而不是非得要等到情緒過勞了,才想到要開始過平衡與健康的生活。

祝願您,能適量使用自己的同理心,知道接收他人的負能量,會耗損自己的身心!

.

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,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,並設成公開。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、寄送(不包含國外地區),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